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外部环境等措施,着力推进我国企业成为市场导向型基础研究的主体。
对于民间过多的闲资,应尽快地开各种正门予以引导,不能因为民间闲资过多而纵容放大资产市场的操作。对当前政策取向态度的截然不同,其实质也是涉及房市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
关于房地产市场,我认为应该准备花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消化已经形成的房地产泡沫。泡沫不压,经济要出事,压得过快,经济也要出事。应以这次调控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消费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同时抓紧长期化、制度化的建设,包括土地供应、保障房与租赁房建设、财税政策和商品房开发监管等。至于房产税,仍可继续进行细致的测算、研究与试点。4、考虑到今年三大政策同时出台及对经济的叠加影响,对于房地产市场中已多年累积的各种问题及泡沫的解决,下一步重点要把握好调控的策略与节奏。
中国要学德国、新加坡模式,而不是学美国、英国模式,不要把房地产市场引导到投资市场、资产市场的道路上,要打破市场上想用分析股票市场、资产市场的思维来分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幻想。二手房价格的攀涨同样不容忽视,11月份,二手住宅成交均价摸至24601元/平方米,同比价格增长也已达到6%。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论是经济实践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都已经证明,就算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效果,它对经济运行造成的长期损害也很可能远远大于短期收益。
危害还在于,止痛剂是很容易上瘾的。凯恩斯主义对建立市场体制非常有害凯恩斯主义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对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让政府获得更多和更广泛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然而,真正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有深入观察和研究的人,无不清楚这种成效背后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代价。一些地方政府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政策,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导致中国经济体制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发展战略看,照顾眼前却为将来留下无穷后患;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三是从经济理论上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颠倒,导致陷入投资依赖症。为什么我们总把消费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却总也抓不起来?问题出在经济理论上的错误。
所以现在的经济学是为生产服务的,核心就是效率。凯恩斯主义关心的是短期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如今再回头客观地评价,它们在阻止大萧条重演、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取得过一定成效,也留下了无穷后患。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各国政府该用的输血、电击疗法都用了。
整个经济学一上来的定义就是配置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当消费一旦变成经济增长的工具或手段的时候,只能是就消费抓消费,消费也不可能抓得起来。走到凯恩斯这一步,把消费的目的变成工具,这就是导致我们消费长期以来难以扩大的理论层面的原因。比如,我国去年总产值为4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即达30万亿元。
然而,最担心的问题在2009年下半年便都开始出来了:信贷井喷、物价飞涨、CPI疯狂走高、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空心化、通货膨胀。在我国,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企不分,一些官员习惯以追求政绩为目标。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而且,在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语境下,我们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带来后遗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始终把速度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消费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消费又总是刺激不起来,还存在垄断性经济对民间经济活动空间的挤压和蚕食。
经济改革步履艰难的病根所在今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0周年,人们议论这些年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步履艰难,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凯恩斯的理论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然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凯恩斯主义不能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说得更极端一点,凯恩斯主义就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充其量只能收到暂时缓解症状的表面功效。所以,必须放弃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不是理论界的进展,也不是政治家们的清醒,而是经济规律——对经济的无限干预要求无限的资源,当债务规模达到可以接受的边界时,不管多么不愿意,干预主义措施都不得不停下来——区别只是代价的多或少。从更深层次看,政府的拯救措施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越短缺,接着再投资,再短缺,这似乎构成中国经济的循环圈。因此,率先感受到凯恩斯主义药力副作用的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正试图从这个输血—刺激的无底洞中抽身出来。
可以这样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改革屡屡陷入窘境的理论源头。关于凯恩斯主义的现实效能,学界从未得到过一致的结论。
有学者这样比喻:就好像你吃错了一种药,想再通过吃药去解决这个错误,那你现在又有一重错误了。依据这个公式,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这驾跑不动了让那驾跑;出口不行了,靠投资。
似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政府无法放弃的一张王牌。政府救市的确会有短期效果,不幸的是短期太短,来不及逃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
这种狂热的投资近似于化疗,只能救人不死于眼前,却加速把人治死。当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手忙脚乱地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增发货币,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发放政府补贴等,遏制通货收缩。一项政策给这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政策?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在当下中国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里,消费被当成工具,只是推动产值增长的手段。
笔者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实行国家干预,出了问题再用凯恩斯主义来干预,就会错上加错。但这种模式不是把消费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因此消费总是刺激不起来。
4万亿救市政策可看做是凯恩斯主义药效的最佳发挥。面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可能再次在中国抬头,舆论自然发出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之声。
进入专题: 凯恩斯主义 。今年我国第二季度开始出现经济数据下滑,有些国际机构马上便推测中国会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
因此,笔者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取向,坚持消费主导的战略,必须坚定地摒弃凯恩斯主义,少数经济学家以凯恩斯主义忽悠中国的状况应该结束。4万亿投资和2009年货币投放约9.6万亿元贷款,是配合刺激计划所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似乎一时取得了抵御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明确宏观政策取向的关键会议。会议称,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纵观历年以来中央工作会议为来年经济的定调,无外乎是求发展,重改革,落实政策。在2012年11月21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屡次提及改革,李克强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在2012年11月28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并强调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2009年的关键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其中对被称之为难啃的硬骨头,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亦作重要描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